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章正文

大专思修考点(大学思修考什么)

时间:2020-05-24 21:13:59 作者:黑曼巴 分类:范文大全 浏览:84

《提升高校思修课德育实效的路径》

本文是思维课程论文的范文文献,是德育、实效和探索的范文文献。

尹、王有为、盛

(安徽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滁州233100)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正处于形成和固化的关键时期。面对新闻媒体不断涌现的各种社会负面现象,大学生的道德困惑日益加剧,道德需求和道德信仰日益弱化。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新生力量,其道德状况关系到我国未来能否持续稳定繁荣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早日实现。文章从分析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激发大学生道德需求、提高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可行路径,包括道德修养与学校制度教育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的高层次需求;高校思想政治课德育应面向现实。

关键词:道德教育;生活世界;制度化;道德需求

中间图片的分类编号:G641文件标志代码:A条编号:1002-2589(2018)05-0190-03

近年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日益融合。这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加速了社会转型。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媒体人员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单方面报道社会的负面信息,或者故意夸大和炒作某些负面的社会事件,制造轰动效应。这对思想尚未完全独立、价值观仍在逐渐形成和固化的大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方面越来越困惑和困惑。他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动摇,道德需求和道德信仰不断弱化。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力军,其综合素质关系到我国未来持续、稳定、繁荣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尽快实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时代在不断变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德育必须不断反思和创新,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品德课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社会中的各种道德失范现象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带来了深刻的负面影响,而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道德教育的知识化倾向无形中削弱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道德教育远离生活现实,难以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等。这些问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效果不尽人意。

(一)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趋向智育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向大学生传授理性道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意识当然很重要。然而,道德经验和实践的缺乏以及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和现实经验世界的知识教育,使得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今天的大学生道德知识并不丰富,但他们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道德的培养不同于专业知识的传授。道德原本是一种实践哲学,而道德知识化教育只是把道德看作是存在于人类生活之外的客观的、科学的东西,引导学生

道德知识与实践的分离将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陷入困境。通过推进道德知识化教育,大学生很难体验到道德感知的活力,也很难增加道德体验的快乐和幸福。道德教育变得肤浅。这种正规的道德教育无法触及学生的灵魂,所以知识渊博的大学生不一定是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如知而不为、食言、反其道而行、口是心非、明知故犯、虚伪等等。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2013年,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的案件毒害了整个国家。2016年11月的日本学生“蒋戈案”在2017年审判前后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类似的大学案例向世界敲响了警钟,道德与才能的关系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如果一个人失去了道德良知的约束和做人的最低底线,他拥有的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现代大学的精细化专业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众多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已经达到了外行人无法企及的水平,但有不少大学生可以称之为知识巨人和道德上的贫弱,还有许多有教养的利己主义者。这种强调知识而忽视行动的道德教育模式,将导致道德与智慧的分离。传统道德教育过分强调道德知识,片面提倡道德认知能力,认为只有掌握了道德知识,道德教育的任务才能实现。这种道德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理论知识,就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从而忽视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远离现实世界

道德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同时又调节和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实践。道德离不开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道德教育离不开生活世界。然而,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大多停留在单一的说服层面。他们通过讲述远离学生生活现实的古代圣贤的故事或当代道德榜样的先进事迹,或通过提出伟大的原则来教授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会被激发对崇高道德境界的向往。然而,圣贤和道德楷模的思想境界需要更高的理解,以及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更深的理解和理解。这种崇高的圣人般的思想境界已经吓退了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人们倾向于认为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因此,我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很满意。要求社会所有成员按照崇高的理想生活状态生活,忽视个体差异,试图用整体的道德秩序来消除人们现实中存在的多种多样的道德教育,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因此,这种德育模式难以具有持久的时效性、生命力和吸引力,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教育也难以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这不仅难以达到德育的预期效果,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反感,导致高校德育课陷入尴尬境地。

二,探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的途径

高校德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为了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德育应融入到学校制度设计中。没有制度保障,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就会薄弱。同时,要激发大学生的道德需求,重塑道德信念。道德源于生活,道德教育也应该回归现实世界。

(一)道德修养与学校制度教育的结合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主要目的是培养圣人,首先学会做人,然后学会做事。“人民没有信仰,不站起来”是国家和人民的道德信仰之一。这种教育可以说是一种道德标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也特别重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鼓励他们为社会理想而奋斗。然而,在社会变迁的洪流中,我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不断受到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如潮水般涌入,并很快占领了一些青年群体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精神上的“信仰真空”。然而,高校的办学越来越产业化,评价体系与效益挂钩,高校教育越来越经济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开始让位于实用专业课程,德育思维课程越来越边缘化。一些高校对道德教育的思考越来越正式,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逐渐减少了对道德行为和道德理想的关注。

美国教育家科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自律就是自律。然而,他律主要是由于外部力量,如社会约束,如舆论和公共道德谴责。目前,大多数以95后为主的大学生正处于从道德他律到自律的过渡阶段,无法实现完全的自律。高校传统德育课程往往过分提升人们的自律性。试图依靠道德说教会让人感觉良好,辨别是非,并加强自律。他们脱离了曾经由制度规范和保障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视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普遍遵守,很容易导致知识和道德之间的分裂和对立([2)。在互联网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许多学生学会了观察和观察色彩,两者兼而有之,在教师灌输道德教育的独白模式下,形成了功利人格和虚伪人格。高校应该扭转这种局面。它还需要在系统方面得到保证。同时,还需要重视德育与教学管理的合作,使德育成为每一位高校教师和各部门管理者的共同责任,而不是思想课教师单独工作的局面。道德修养与制度教育相辅相成。如果没有制度的支持,道德教育就会薄弱。学校制定的所有制度政策应符合道德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系统设计。 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来规范和引导一些不道德现象,将制度教育融入德育工作,促进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从而引导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促进大学生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把道德规范内化为心灵,把道德规范外化为实践,规范道德行为,增强道德意识。

(二)激发大学生的高层次需求

大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教育。他们有独立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和多层次的需求。如果只把理性的道德教育用于智力教育,学生会感到厌烦甚至抵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德育应重视非理性因素,充分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需求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内在动力。个人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某个层次的需求越强,相应的行为动力就越强。人们行为的道德水平与其需求和需求满足程度成正比。一方面,行为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道德行为水平。基本生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在基本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人类行为的道德水平几乎完全决定了人类需求的水平[3]。道德需要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自我满足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基于道德价值的认识对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自觉实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内在需要[4]。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层次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也可以分为外在需求和内在需求。道德需要是人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人的内在需要。个人的内在需求越强,就越能提升其道德水平。从满足人的内在需求出发,传统人性论引发的道德困境有可能得到解决。传统的人性理论往往停留在人性的邪恶自私和善良利他两个层面。如果让别人做好人也能促进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自私”和“利他”就会在这里统一起来,道德义务论的困境就会迎刃而解。社会道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发展需要。当一个人的需求主要是在物质层面时,例如当生存是一个问题时,生活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高层次的需求难以产生,也不能满足高层次的需求。他甚至不考虑道德或非道德。当底层的基本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时,个人需求的水平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需求水平越高,他们可以采取的行动就越多,因为基于高水平需求的活动更符合人的本性。高层次的需求行为者在为自己服务的同时,也包括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然而,那些需求水平低的人通常只能照顾自己。反映在人们行为中的道德水平是由人们的需求水平决定的。基于此,高校德育的关键是引导大学生满足基本需求。自觉提高自身的需求水平,追求更符合人性、更能体现自身能力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道德自律。这样,道德他律和自律就能有效地结合起来。

仅仅依靠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对需求的认知和对人性的理解是不够的,要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求并成为高尚的人是不够的。社会制度是否公平合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能否将道德需求转化为内在需求,而不仅仅是他律和外在约束。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幸福是符合道德的现实活动”,幸福几乎是每个人追求的高层次的内在需要。然而,为了确保个人的良性行为给个人带来幸福和幸福,他们还需要外部公正的社会制度规范和法律保护。没有公正的社会制度规范和法律的保障,道德和幸福是不一致的,高尚的人遭受损失和苦难,生活条件很差,邪恶的人兴旺发达。在这种情况下,高层次的道德需求很难转化为个人内部需求。甚至还有一个恶性循环。公正的社会制度规范和法律衍生出符合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道德观念。因此,目前我国仍需在制度规范和法律上确保公平正义,尽快建立一个德福一致、以德报怨、以德报怨的奖惩机制,不断展示社会* * * *伦理道德、制度规范和法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为了解决诚实的人总是遭受损失,道德品质高的人“流着血和泪”的痛苦和悲伤的社会问题。这样,道德人才可以成为社会成员的内在需求,而外在的社会制度规范、法律和个人道德需求可以呈现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并能更好地重塑人们的道德信仰。

(3)高校思想政治课德育工作应面向现实生活世界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和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一个公正的人做了公正的事情,一个温和的人做了温和的事情,如果他不做这些事情,没有人会想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然而,有些人不做任何符合道德的事情,也不讲道理。他们认为这是哲学思考,因此取得了进展。这就像病人一样,他们仔细听医生说的话。然而,他们并不按照医生告诉他们的去做。正如语言不能改善病人的身体状况一样,这种哲学也不能改善灵魂(《[5》)。道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道德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现实生活世界。它的存在是为了提升人类的思想境界,使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实生活世界是多样的,有许多相互冲突的道德价值观。因此,德育应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德育融入学生生活,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从而指导大学生道德的培养和实践。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应与理论知识教育相结合,开展更多的生活化教育。有必要改变以往简单地用圣人、伟人和道德楷模等高不可攀的形象来说服学生的教学方法,减少问答、说服和告诫等教学方法的使用。高校思想品德课可以通过专题讨论、辩论比赛、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来进行。将现实生活世界中贴近学生的普通事件或社会、学校生活中的道德困境作为德育融入教学的生动素材,使课堂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做出道德价值选择,促进自我反思,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自觉性。这样,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重大道德事件时,能够有更准确快速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缩短高校德育课之间的距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德育课,而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为了使高校德育课成为生活化教育,评价体系也应该发挥辅助作用。在评价科目一级,应该打破通过期末试卷来确定学生成绩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自己、他们的同学、专业教师和助教参与评估。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在这一时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体验成长和发展的乐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提高道德品质,在检验道德效果的同时形成一种精神动力。

三。结论

大学生道德修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应该回归生活世界,把智育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道德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而不是“假、大、空”。通过设置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等道德困境,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经验。大学生可以收获成长的乐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追求高层次的需求,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促进“做一个高尚的人”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增强他们的道德修养意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外在规则的约束之中。大学生道德需求的激发离不开学校规章制度、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和熏陶。在这方面,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有明确氛围的社会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因此,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合作,形成强大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效果。

参考:

[1]翟志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与模式构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 (5): 40-42。

[2]冯永刚。《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偏差与制度支持》,[著.现代大学教育,2012 (4): 95-99。

[3]王天恩。《论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著。思想教育研究,2017 (4): 45-51。

彭柏林。《道德需要的意义及其二重性》,[。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2): 90-93。

[5]亚里斯多德。尼科马占* * * * * *研究[男]。苗族,田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

思想课程论文参考资料:

思维课程论文

禅学论文范文

思维论文的形式

我的理想思维论文

关于大学冥想的论文

第一年思考论文2000字

本文的结论是:本文是关于经典思维类专业的范文,可以作为开放式报告的参考

上一篇:四季如是,四季如一

下一篇:给自己一个微笑800字,给生活一个微笑800字

猜你喜欢
发布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AI 新用户?

免费使用内容重写服务

开始新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