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我对当代课程本质的看法)
当代新课程在一定的培养目标指导下,由一系列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组成,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动态的操作,是促进学生基本素质主动发展的指南。知识属于课程内容的范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但不是唯一的要素。主要原因是当代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确定受到课程目标的制约。从本质上说,这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的综合要求、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科学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课程本质;知识;经验;教育指南
当前课程的本质既不是知识edge,也不是经验。当前的新课程是由一系列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在一定教育目标指导下的学习方式构成的。它具有复杂的结构和运行活力。它是学生基本素质积极发展的指南。
关键词:课程本质;诺尔edge;经验;教育指南
课程的本质是指课程的基本属性,它涉及课程的基本构成和基本功能。课程是一个动态的、逐渐发展的概念。我们要研究的课程不是古今课程和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课程,而是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小学课程。为了正确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应该准确把握当代课程的本质。目前,国内学者对,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最突出的有三点:(1)他认为课程的本质是知识;(2)认为课程的本质是体验;(3)认为课程的本质是一系列课堂教学事件(这一观点是第二种观点的激进表达)。我不同意这些观点。基于1985年以来我国部分省市的一系列课程调查、国外(美国,英国、加拿大)的课程考察和我国的课程改革实验,特别是近三年来部分学校的新课程实验,笔者对对当代课程的本质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当代课程的本质不能被定性为“知识”
有学者认为:“课程的本质是教学认识的对象——人类认识的结果——知识”,并说:“教育者之所以要设置课程,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识的对象,使学生能够作用于课程的对象,并有教学认识的过程。……因此,课程的本质是教学认识的对象。”[1]把课程限定在“教学”的圈子里,然后从教学的圈子里看课程,再把课程的本质界定为“知识”,这是自夸美纽斯以来中外教育界关于课程本质的一种古老观点。根据这种观点,课程是一门“学科”,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提供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诚然,这种课程本质观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国内外现代教育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这种课程本质观在保证我国中小学知识质量、促进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今天,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在进入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年轻一代的综合素质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这种以知识为特征的课程本质观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客观情况表明,重新审视以知识为特征的课程本质概念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代中小学课程不仅由知识组成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什么是当代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正如你所看到的,呈现给我们的课程不是一个孤立的、简单的、一一对应的科目,而是当代中小学教育活动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该课程体系由各级课程人员(即主观要素)、课程信息(即客观要素)和相应条件(即条件要素)组成。[2] (343-344)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显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动态课程;各种课程包含一系列动态主题和活动;每个科目和活动都由一定的教育目标(包括对学生积极发展基本素质的基本要求)、学习内容(包括系统的间接经验和一定的直接经验)和各种学习活动组成。这表明,当代中小学课程的基本构成不是知识,而是一系列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
其次,要明确知识在当代中小学课程结构中的地位。知识属于课程内容的范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但不是唯一的要素。主要原因是当代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确定受到课程目标的制约。从本质上说,这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的综合要求、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科学文化的影响。具体来说,每个科目的内容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