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相似概念(如何使学生区分物理的相似概念)
在物理概念中,相当多的概念在形式上相似,在意义上与其他概念更相似。如果对的这些相似概念无法区分,就会导致理解上的混乱。如物体的相互作用力和物体的平衡力、动力和机械效率、惯性和惯性定律、汽化和升华、电动机和发电机等等。在某些情况下,压力是由物体的重力引起的,例如对水平地面上物体的压力。“有用工作”和“额外工作”的总和是这个同学完成的“总工作”。
接下来,我将谈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效区分这些概念。
首先,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进行比较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事物的本质特征。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涉及建立概念的目的、相关的典型物理事物或物理现象、思维过程等。一般来说,这些方面有很大程度的区别,这可以很容易地起到识别概念的作用。例如,压力和重力。压力的形成是由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相互挤压;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属于弹性力;重力是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被地球吸引的力,其本质属于重力。在某些情况下,压力是由物体的重力引起的,例如对水平地面上物体的压力。此时,压力只等于物体的重力。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压力不是由重力引起的,例如用手握住物体时对物体的压力;将图钉用力压在墙上,克服墙壁的压力推动图钉,等等。从压力和重力的产生过程来看,它们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力。
当然,如果你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给一个场景,它会更生动。例如,当举起一桶水并把它装在饮水机上时,老师故意说:饮水机里没有水,哪个同学可以把“水”放在上面?学生们装完水桶后,老师问:刚才这位同学在装水的过程中做了“工作”吗?学生们回答说:是的。老师说:“但是他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做。”。听完之后,学生们感到困惑。老师解释说:“我让他挑水,但他不仅挑水,还提水桶。”。学生们都笑着回答:水本来是瓶装的。老师说:是的,刚才这位同学做的一些工作是对水做的,另一些是对水桶做的。从做工作的目的来看,他在对水上做的工作是“有用的”,被称为有用的工作;对巴奇所做的工作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必须做的工作。我们称之为“额外工作。”“有用工作”和“额外工作”的总和是这个同学完成的“总工作”。这样,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比较这三个物理量的差异。
第二,概念应用的比较
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率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功表示完成了多少功,而功率表示完成得多快。做更多工作的物体不一定工作得快,工作越大,力量也不一定越大。只是在同一时间,功率越高,物体做的功就越多。效率是有用功(或能量)与总功(总能量)的比率,它表示有用功在总攻击中的比例。具有相同功率的机器的效率不一定高。通过应用,学生将真正感受到这三个物理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不仅公式不同,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评价方法。这将帮助学生认识到区别概念不应该只看表面,还应该看内涵。将易混淆性的概念应用到一些特定的情况下,通常会产生生动直观的感觉。比如热量和温度。学生们经常认为热是一种物质,温度是热的强度,热与温度成正比,温度是在热传递中传递的。只有用科学的物理概念才能解释这些现象。
第三,概念结构的比较
将易混淆的概念放置在不同或相同的知识网络结构中,比较它们的不同位置、功能以及与其他知识的关系,从而可以清楚地区分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惯性和惯性定律。一个木块直立在手推车上。当手推车突然被拉时,如何解释木块向后倒的现象?这是因为惯性块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并向后倒。当人们乘公共汽车时,汽车突然停下来,人们向前倾斜,这是同样的惯性现象。当悬挂的电灯不受外力影响时,它将始终保持静止。从这些可以看出,“惯性”是所有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的物理属性;“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定律。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础,准确掌握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物理概念的外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实现物理教学目的、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