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章正文

小学数学教师述职报告范文(2019年小学数学教师个人述职)

时间:2020-05-30 10:38:17 作者:黑曼巴 分类:范文大全 浏览:31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研读教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的实践》

本文是一些与数学教师相关的论文模型材料和实践研究论文模型材料。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能是一句空话。它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并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数学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摘要: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准确学习教材,从而把握数学课堂的本质,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素养;学习教材;课堂的本质;有效教学

[图分类号]G 623.5[文件识别码]A[文编号]1007-9068(2018)02-0016-0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条件。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数学技能、思维方法和数学素质。以下以“一数求数”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修订的人教版教材从表中乘除法的教学单元中删除了“次数”概念的教学内容,将其排在表中乘除法之后。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如何促进学生逐渐抽象和理解“时代”的本质?如何处理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准确学习教材,把握数学课堂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鉴于这些问题,我多次给这个班打基础。

一,第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除法的知识,也经历了从旧知识“多次”建立时间概念的过程。例2以此为基础,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清洁情况,引导学生借助视觉示意图,通过画图、画圈、思考、说话等活动,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另一个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加深对时间概念的理解,从除法的角度认识时间的本质。

(二)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识

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

2.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

(1)收集信息并了解问题。

老师(例2):仔细看这幅画,你能从中知道什么?

(2)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老师:你认为打扫桌椅的人数会是扫地人数的几倍吗?

(学生自学课本第51页,并报告自学结果)

老师:画小人的方法太慢了。有更快的方法吗?

(学生画画,教师巡逻)

老师:除了画画,还有其他方法吗?

老师:为什么我可以用12/4?

老师(强调):请注意“次数”不是单位名称,它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次数”不写在3之后。

(3)回顾与反思(略)。

3.巩固实践,促进深化

(教师展示题目,引导学生提出结果不是整数倍的数学问题,并让学生画示意图分析和解决问题)

老师:虽然它们不是整数倍,但也有多重关系。在未来,我们将学会用分数或小数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多重关系。

4.全班总结(略)。

(3)存在的问题

1.由于担心学生不会画示意图,我设计了一个链接,让学生模仿课本上的画,但大多数学生不用打开课本就能画出示意图。低效的教学环节迫使我思考:前一个例子如何服务于后一个例子?

2.指导学生画示意图花的时间太长了。它侧重于指导学生画图和优化绘图方法,但它

3.通过实例教学,学生们初步形成了“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人数的几倍,即12中有几个4,这是用除法计算出来的”的数学模型。然而,在接下来的巩固练习中,学生们被问到“为什么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同时,大部分学生仍然需要借助图表来表达,这说明学生只停留在“解多题、除法计算”的浅层次,没有抽象出“解一个数的几倍,即解一个数的几个数,除法计算”的数学模型。

二,新的教学理念

1.在学习例1时,学生们体验了用圆、摆、画的方法理解“时间”概念的过程。这为这节课的绘画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老师可以完全让学生在这节课中独立画画。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该研究学生是否具有相应的学习能力,是否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以及是否有类似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只有充分重视以上要素,并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学生的实际生成,教师才能真正控制课堂。

2.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图表来描述题目的含义,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注意如何表达不同数学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不需要纠结于学生用什么样的图表来表达定量关系。只要学生能画出图画来清楚地表达题目的意思,只要他们知道如何把几个作为一个部分,他们就可以用画的方法来表达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把握教学要求,把握教学本质。

3.“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会问什么数学问题?""谁能用一张图片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些问题使学生能够经历转换语言表征和绘画表征之间数量关系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从绘画表现到表达表现的转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言表征、图形表征、表情表征和其他表征之间进行转换。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注重数学化和发现意义的互动过程,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第三,第二教学设计与定位

(一)改变目标定位

在不同领域和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具体知识和技能所包含的核心素质、所需的核心素质以及可以培养的核心素质。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相关的数学概念,掌握相应的数学方法,还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础活动的经验。例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数字意识、符号意识、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空间概念,以及一定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思维概念。因此,教师应该把最终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画示意图建立数学模型,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为“在一个数中找到几个其他数”。通过新旧知识的转换、对象和数字的转换、运算过程中数字和形状的转换,以及语言表征、图形表征、数学表达表征等各种表征之间的转换,呈现出时间概念的本质特征,抽象出基本的数量关系,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时间概念。

(二)改进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识

(1)看图片,填空。

教师展示主题:解决问题

(2)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时代和科技概念的相关知识

老师:你能用这幅图清楚地表明“打扫桌椅的人数是扫地人数的几倍”吗?看看谁的照片,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学生们试图画画;显示通信)

老师(重点指导学生交换两个问题):你用什么来表达人数?你如何用图表来显示擦桌子和椅子的人是扫地的人的多少倍?

老师:学生可以用图表来展示主题中的信息和问题,有些学生用小人来展示,有些学生用简单的符号如○和△来展示.这些都描绘了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老师:我们通过一个圆圈了解到“需要打扫桌椅的人数是扫地人数的几倍,也就是说,看看12人中有4人”。

[设计意图:通过绘画引导学生感知和分析定量关系,从而理解需要打扫桌椅的人数是扫地人数的几倍,也就是说,12人中有4人,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绘画策略是澄清问题的含义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老师:你能算出公式吗?告诉我你的想法。

老师:为什么可以用除法?

老师(总结):需要打扫桌椅的人数是扫地人数的几倍,也就是说,要找出12个人中有多少4个人,然后用除法来计算。

老师:双是指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位的名称,所以没有必要写“双”。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图形情境-图形表征-建模(计算公式)”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多重表征,从多个角度理解“一个数的若干次求法是另一个数”的含义,初步构建求多个问题时除法计算的数学模型,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方法的解题体验。]

4.巩固应用并加深理解

(1)练习:分一点算一点。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加深对语言表征、图形表征、数学表达表征和其他表征之间转换的理解,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将“一个数的若干次求法”转换为“一个数的若干次求法”。"

(2)解决问题,扩大和深化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交流:鹿和猴子的数量是多少?)

老师:你能提出一些问题并回答吗?

老师:为什么兔子数数一样,但你说是3倍和4倍?

老师:在解决双重问题时,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谁在和谁比较,把谁当成一个人。

老师(补充问题):鹿和天鹅的数量是多少?

老师:虽然鹿和天鹅不是整数倍,但它们也有多重关系。将来,我们将学会用分数或小数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多重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变化”中“时间”的理解,明确定义“求一个数的几倍,另一个数的几倍”时谁比谁,以谁为标准量,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量之间的多重关系。]

(3)激发兴趣的游戏活动。

老师:随机画两张数字卡片,将其中一张与另一张进行比较,谁能找出哪个数字比哪个数字快几倍。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巩固和深化他们所学的知识。学生可以在挑战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5.对比沟通,建立模型

老师:我们今天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老师:今天我们都在解决“找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用几个其他的数找一个数”,然后用除法计算。(板书任务:找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帮助学生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实践反思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体现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可能只会获得一些结论性的知识和技能,而隐藏在教材背后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逐渐发展的操作经验和思维活动经验可能会被忽视或淡化。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仔细研究教材。经过“学习教材→使用教材→有效使用教材”三个步骤后,教师只有科学地把握单元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才能统筹安排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还要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体验将数学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而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获得对数学的理解。这样,学生可以感觉到数学不是公式和结论的简单集合,而是问题、方法、语言和文化的复合体。教师还应该知道,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是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也是数学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参考资料]

[1]江禄,杨刚。《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马。《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著。小学数学教育,2015(5)。

(金铃)

论文参考文献数量:

本文点评:以上是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中关于适合数学教师和实际研究学习的课题数量的论文写作,相关的选题报告数量和学术论文标题参考文献。

上一篇:火花塞没有火花(火花塞原理)

下一篇:恋如雨止解析,恋雨大战

猜你喜欢
发布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AI 新用户?

免费使用内容重写服务

开始新的写作